为什么 SDC 充电器才是未来?
传统充电器的「固定输出」时代正在终结,未来的充电器将是软件定义、灵活可配、智能适配的可调系统。
「AI 小电拼」作为 SDC 代表性产品在 USB-PD PPS 协议上的技术实现,蕴含着未来充电器设计的几条核心理念。 围绕着昨天发布的 PPS 全面支持,这里在做一些补充说明,也有一些我们的产品思考。
一、未来的充电器不是「一个盒子」,而是「一个系统」
旧思路:传统充电器更像是电源插座:给你几个档位(5V、9V、20V),插上就供电了,简单粗暴,基本上靠固化逻辑。
新思路:SDC(Software-Defined Charger)是「可调的能源路由器」。用户可以像设置一个智能设备那样,对每一个充电口进行功率、协议的定制;系统可以根据连接设备、使用场景,自动匹配最佳输出策略。 打个比方,
• 传统充电器像公共自来水龙头,开关固定;
• SDC 更像是「智能热水器+水管路由」:温度、电压、电流、时长、顺序,都可以设置,甚至可以通过 App 调控。
二、协议真正的适配成为第一等重要的能力 PPS 协议的设计有很多优点,但是也会遇到现实中的生态困境:
• PPS 很强:可以让手机或电脑“精确点菜”,要多少电压多少电流,提升效率、降低发热、减少内部空间需求;
• 但 PPS 也很尴尬:实际设备实现千差万别,很多「宣称支持」的设备其实支持不好,甚至会因为协议不兼容导致掉电、重启。 未来的设计思路是:不是非黑即白地支持或不支持某协议,而是让用户可以:
• 精细控制每一个协议档位(如开启/关闭两个 PPS 档位);
• 动态适配不同设备,提升兼容性;
• 保持系统的「灰度策略」能力——像操作系统那样,允许你切换兼容模式。
这让充电器从「只管输出」变成了「懂你的设备」。
三、可观测性与可配置性,是下一代充电器的标配 以往的充电器,用户甚至不知道它在用哪个协议在充,是否进了快充,出了问题也无法判断。 而在 SDC 的理念下:
• 可观测性:你能「看到」现在的协议、电压、电流、功率曲线,哪口在做什么。
• 可配置性:你可以通过 App 或程序设置每一个细节,比如「只允许 PPS 11V 档位」,「关闭 PPS 避免充电异常」等。
• 可调策略:未来还可以实现按设备、按时间、按情境自动调节的「功率情境方案」,如小电拼的自动睡眠充模式。
这就像是把电源从「黑盒子」变成「透明仪表盘」,从「固定逻辑」变成「操作系统」。这也是为什么小电拼的系统命名为 CanOS (代号 Cane) 的来由。
四、软件定义 + 云端 OTA,构建可进化的能源设备 AI 小电拼是一个可以持续 OTA 升级的 SDC, 用户可以获得新的协议支持、新的功能和策略。小电拼自开发开始,OTA 已经达到了 120 次,年初上市后,截止昨天,在消费级层面也全量 OTA 了 6 次。 这意味着:
• 一款 SDC 充电器不是一次性定型,而是像智能手机一样会成长。
• 软件、协议栈、功率控制策略都可以升级;
• 用户可以通过云端获得新的设备兼容方案,实现对新出的设备的适配。
这彻底改变了过去「买完就是最终状态」的产品定义逻辑,也真正做到了「充电器产品的生命周期管理」。
五、小电拼的设计哲学:把「电气产品」做成「智能终端」 稳定供电早已不是唯一标准,未来充电器还需要: • 兼容所有设备,避免掉电、兼容性问题;
• 可玩、可控,让玩家和普通用户都能享受充电的乐趣;
• 随时间迭代,越用越好;
• 成为计算生态的一环,而非配件。
从输出电压,到输出策略;从设备兼容,到用户主权;从黑盒供电,到可观测、可配置、可成长的智能系统。
这就是 SDC(Software-Defined Charger)背后的本质哲学: 电源,也可以拥有「软件定义」的自由。
这其实是一个颠覆式的视角:制糖工厂 AI 小电拼打造主动面向未来协议生态、拥抱软件定义与用户可控的产品,不再把充电器当作电源周边,而是把它当作计算设备的接口层,甚至是计算本身的一部分。 这才是有趣的 SDC 未来。